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 走進城區 > 今日城區
汕尾漁歌首次專場晉京展演,這場文化盛宴即將開啟!
2019-02-05 09:46 來源: 區政府 發布機構: 城區政府網站管理中心 【字體:   打印


    由中國民協、廣東省文聯、中共汕尾市委宣傳部、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辦,由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汕尾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汕尾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
的《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汕尾漁歌專場,將于2018年10月30-31日在北京民族劇場演出,以漁歌演唱的藝術形式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獻上疍家兒女心中最真誠的致敬,唱出他們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感恩。這也是汕尾漁歌以全新藝術面貌歷史性地第一次將汕尾漁歌帶到首都,呈現到廣大觀眾眼前。



汕尾漁歌,俗稱“甌船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是廣東汕尾各地沿海的漢族民歌,主要流傳在甌船漁民中傳唱,其節奏緩和、樂音和諧、旋律優美細膩,是一個具有寶貴的文化藝術價值的音樂礦藏,現當代不少音樂名家所創作的小提琴曲、鋼琴曲和歌曲,都曾從中汲取豐富的養分。如著名歌曲《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等其中的開頭旋律是來自汕尾漁歌。汕尾漁歌節奏緩和、旋律優美細膩,漁歌內容都是來源于生活、勞作,既有男女情歌,也有反封建的控訴,還有抒發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以及對新生活的由衷贊美,它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漁民生產生活方式和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疍家文化的精髓,是疍家文化的代表符號。



此次“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汕尾漁歌專場演出通過對原汁原味的漁歌進行藝術的提煉、加工、整合,以組歌的全新形式將其濃縮為一部疍家文化的史歌。演出將疍家漁歌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的舊民俗、舊民風的老漁歌,與獲得新生后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漁歌相結合,這“一舊一新”的組合,可以使得“汕尾漁歌”組歌歷史脈絡更加完整,疍家文化的傳承更為明晰,舞臺色彩對比更為強烈,使其煥發出獨特的文獻歷史意義和藝術文化價值并得以傳承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疍家漁民沐浴在黨的關懷下安居樂業,汕尾漁歌就是汕尾漁民唱給黨聽的歌。此次演出還專門創作了《我們上岸,回到有愛的地方》《人民領袖人民愛》《漁民心向共產黨》三首歌曲。整場晚會還將于10月20-21日在汕尾馬思聰藝術中心進行公演。

對于汕尾漁歌首次在京專場演出,專家認為,漁歌本來就和漁民、和海洋有關,作為傳統地方文化藝術的精粹,汕尾漁歌能走出當地到北京進行專場演出,說明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汕尾的創新精神賦予了傳統漁歌“二次生命”,讓漁歌擁有了持續的活力,這次演出的背后,就是廣東文藝界“興文化”的責任和擔當。



本次漁歌晉京展演,汕尾市通過優秀地方傳統文化這個載體,專場展示了汕尾的新風貌新變化,推介了汕尾的歷史文化、紅色資源、文化風情、民間民俗和秀美風光,把汕尾正在新征程上揚帆起航,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的奮勇爭先精氣神充分展示出來,共同唱響“善美之城”城市品牌,宣傳文明汕尾的城市形象。

多年來,廣東省文聯、省民協始終圍繞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此次汕尾漁歌進京專場演出正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努力踐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斷強化做好廣東宣傳思想工作的責任擔當。


|新聞鏈接:汕尾漁歌藝術介紹

 
藝術特色:南海漁歌的代表      
 

漁民長年累月生活在江海之中,漁歌是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作出的歌曲。所謂疍民吟著歌出海,枕著歌入夢。

汕尾漁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汕尾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林木群介紹,汕尾漁歌俗稱甌船歌,屬歷史悠久的傳統民歌,早在宋代就開始傳唱,元、明時期在沿海地區廣為流傳,到了清朝達到比較鼎盛的時期,其表現是漁歌從沿海往內地傳唱。

汕尾漁歌題材多樣,漁歌內容有男女情歌,有反封建的控訴,有抒發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有對新生活的由衷贊美,它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沿海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海陸豐方言歌詞,以對歌的形式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

汕尾漁歌以優美抒情的旋律、微波蕩漾的節奏見長。以“級進”為主,節奏靈活,節拍多樣,呈現出平緩、柔和、優美、抒情的獨特風格,具有很強的韻律美。此外,還吸收了當地的民歌、戲曲等音樂元素,因而音色、曲式和調式比較豐富,演唱時,“腔隨字走,字領腔行”,其中還帶“咧、哩、哆、哪、啊咧、啊哆、啊喂、咧喂、啰咧”等虛詞襯音,這種音樂特征的形成,被譽為南海漁歌的代表。

汕尾市新港、捷勝、馬宮、鲘門、小漠、碣石、甲子等沿海地區的漁民一般都會唱漁歌,其中城區新港唱漁歌的漁民最多。中國民俗學之父鐘敬文在汕尾任教時,深入新港浮水鄉,記錄搜集了大量的漁歌并于1927年出版《疍歌》,從此汕尾漁歌開始被世界認識和所了解。在此之前,汕尾漁歌一直都是以“口傳心授”和“口耳相傳”的自然方式流傳的。


《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排練


《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排練


 
輝煌發展史:哺育了眾多作曲家和音樂家        
 

疍家兒女唱漁歌,一般用閩南方言演唱。演唱不一定需要舞臺,隨時隨地都可以唱,以獨唱、對唱、小合唱、歌舞等演唱形式,一展自己的歌喉和才華,具有強烈的大眾性和流行性。到上世紀50年代,在著名音樂家黃琛的努力下,汕尾漁歌開始走上舞臺。

黃琛有著“汕尾漁歌王”的美稱,他發掘搜集整理了《海豐漁歌》、把原生態漁歌編入了《中國民歌集成(廣東卷)》,又編纂了《粵東漁歌》,《南海漁光曲》等作品,還授命成立汕尾漁歌隊。

1958年,著名作曲家、指揮家施明新協助汕尾漁歌隊創編了《婦女捕魚隊組歌》,1960年元旦,該組歌在全省業余文藝匯演中獲得唯一的特等獎。

1978年汕尾漁歌隊赴省演出受到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的親切接見并給予好評。汕尾漁歌市級傳承人龐美英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書記很和藹可親,和我們每個人都握了手,我們太高興了!”

同時,汕尾漁歌還哺育了眾多的作曲家和音樂家,其中就有著名的音樂小提琴大師——馬思聰。李自立的小提琴教材《豐收漁歌》,劉詩昆的鋼琴獨奏曲《戰臺風》、劉詩召的《軍港之夜》、王佑貴的《春天的故事》、電影插曲《漁家姑娘在海邊》,施光南創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其歌曲主旋律都具有汕尾漁歌的元素。


《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排練


 
傳承與發展:創新賦予傳統漁歌持續活力        
 

一段時間里,隨著漁民居住環境、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改變,他們不再常唱漁歌,汕尾漁歌一度陷入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境地。這時汕尾各級黨委政府當機立斷積極采取各種有利措施保護和傳承汕尾漁歌,讓汕尾漁歌再次煥發生機。

林木群說,通過努力,2014年汕尾漁歌被列為第四批的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漁歌被編進鄉土教材教學生去唱,同時汕尾還啟動了漁歌的人才培養工程,并積極參加演出活動。 公開資料顯示,汕尾城區新港街道中心小學、漁村小學等,將漁歌作為校本教材,林偉華中學、汕尾職院等學校,讓漁歌走進課堂。汕尾中學還以漁歌作為特色文化的主體,申辦為省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學?!?。漁歌進校園,面向年輕人歌唱,讓汕尾漁歌擁有了一個朝氣蓬勃的龐大“粉絲”群,是傳統漁歌煥發青春活力的真實寫照和最大底氣。

近年來,以漁歌為素材的舞蹈、表演唱、歌舞、舞劇、聯唱、對唱等文藝節目紛紛登上市內外多種節慶、典禮和文藝匯演的舞臺,并頻頻獲獎,由華南歌舞團演出的《漁家娶親》還被拍成了電影??梢哉f,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汕尾漁歌華麗蛻變,持續綻放出活力。

在汕尾漁歌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創新精神讓人印象深刻。創新不僅體現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搶救和保護漁歌,還體現在歌曲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上,用漁歌唱響時代精神和時代旋律。創新精神讓傳統漁歌獲得“二次生命”,時光正好,汕尾再次出發。



《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排練



《漁歌里說——我唱漁歌給黨聽》汕尾漁歌專場演出節目表

  

整場演出分為六個環節,四大篇章:


1

序:主題曲《藍》

2

第一篇《海上疍家人》(疍家歷史文化,圖騰崇拜)

3

第二篇《?!わL》(疍家的舊民俗、舊民風)


4

第三篇《?!ぴ隆?疍家的情感生活)

5

第四篇《?!り枴?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今天的幸福生活)

6

尾聲《恩情似?!?/span>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主辦: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  網站標識碼:4415020001  粵ICP備07026143號  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76號
地址:汕尾市城區政府大樓  聯系電話:0660-3366678   網站地圖  

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99久久精品国产精油按摩店|国产成人精品曰本79|激情亚洲一级电影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